「在旅行了這麼多國家以後,世界對你來說是越活越大,還是越活越小呢?」屈中恆在<這一夜,在旅途中說相聲>劇末輕描淡寫地問,淡淡的,卻點出所謂旅行的意義。
很喜歡這部很不相聲的相聲,再陸續走過六七個國家以後,世界對我來說還是很大,想滿足的好奇心還是很多,只是已經沒有以前那種「不踏破鐵鞋毋寧死」的心情了。
這絕對不是一種失望,只是一種階段,我正在走過古人也走過「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見山還是山」的歷程。
2010年回國後,好朋友們說我變得比以前更熱情開放了,總是回應說我沒有變,只是終於拿出真實的自己面對每一個我在乎的人。以前太害怕那些不相干的輿論,選擇隱藏真實,直到我終於明瞭,做個忠於自己的人有多快樂,如果連自己都不認同自己,其他人的意見又有何重要?
「變」這個詞真的很難解釋,你們說我變了,我說我只是越來越懂得 "follow my heart" ,每當我多喚醒一點那融在血液裡的真實自己,我就越貼近那個我想成為卻尚未成為的人。
自從下了機場那刻起,原來的世界不見了,周圍的人換了一批,我只能敞開心胸面對每一天。為了生活,而且還為了要生活的很自在,我必須調整心態,活得更無所謂,更大方,更真實,讓日子好過些;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覺得很多事情我是自然而然認為無所謂,沒有什麼勉強的,「其實事情一直都沒甚麼大不了,做一個陌生的決定會帶你走向一片奇妙且未知的未來,但會讓你人生崩毀的不是決定,而是心態。」有點像苦行僧頓悟那樣,說是一瞬間,其實其中的道理是用盡一生反覆品嘗調整的,這一年,我從一個很容易焦慮的人變得冷靜,我很感激我悟了這個道。除了這點,對我而言精神上有許多共鳴在台灣找不著,反倒在別人的文化裡找到了,就像是你一直以為自己存在於無人島上,轉頭卻發現身後簇擁著上百萬熱情民眾,這種感覺驚喜的很!我喜歡的歌在旅途上總是能輕鬆地找得到同好;我打小不知為何就養成習慣的「個人主義」在世界的某處就像吃飯喝水一樣順理成章,喜歡就說喜歡,不想就說不想,說是自私也好,獨立也好,至少大家真心尊重彼此,而且沒人覺得不開心;自從知道世界上某些角落有人喜歡這樣的我,也和我一樣正用這套方式過活,突然就對這套生活方式有自信了起來,雖然更多時候是在無聊空虛以及遇到狗屁倒灶的鳥事中度過,不過保持助人人恆助之的精神,一路上沒有太難耐,也總遇上可以分享心事的好朋友,當然還必須感謝skype。
流浪的際遇是一生的養分,但人終究需要一個全心放鬆的地方,你可以到處狂歡到虛脫,但是回到暫時住所後找沒歸屬感的寂寞,空洞的嚇人。我的名子就只有台灣土地聽得懂,終究想回到這片負載濃厚回憶和親密關係的地方。「在旅行了這麼多國家以後,世界對你來說是越活越大,還是越活越小呢?」當我得到我想得的共鳴,關切過我不曾關切的,世界對我,是越活越小了吧。還沒出國以前一直殷殷企盼著,總覺得走了世界就能釐清什麼,躁動的心永遠沒能穩穩地朝一方向深入,我是固執地拒絕在還沒看清所有選擇前,懵懂的選了條路;眼前這地球村是一種世界,腦中那片廣闊無疆也是一種,我想去走訪的世界,兩種都有,想被各地的幸福,藝術,建築,自然景觀,偉人所感動;也想被樂譜、哲學和生活中的物理所震撼,我想釐清的,兩種世界都能幫我釐清,我還不知道我最想成為怎樣的人、願意為了什麼不顧一切,所以我還在不斷爬螺旋梯,還在不斷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有些東西確定被拋在腦後,而我會越來越靠近那明亮的出口,希望你們也是。